緊急傷病演練

112學年度 第一學期 緊急傷病演練

活動內容:

1.了解事故傷害發生的原因,加強維護幼兒在校內活動之安全,避免事故傷害發生。

2.在疾病或事故傷害發生時,增強師生對偶發緊急事件應變能力,減輕事故傷害的程度或急症的病情。

3.透過演練使全體師生熟悉基本傷病的概念及救護知能。

4.能正確執行傷病發生時之處置流程及熟悉緊急通報方式。

(一)心肺復甦述:

1.叫-呼叫病人、拍打雙肩,評估意識,確認反應及呼吸。

2.叫-求救:高舉雙手呼救,請他人打119與拿AED(小於8歲先急救再求救)。
3.C-胸部按壓位置:胸骨柄下半段、兩乳頭中間,單手掌跟或雙手交叉相扣,下壓胸廓1/3至1/2(約5公分),按壓速度100-120下/分鐘,至少做五個循環2分鐘。
4.D-打「開」AED的電源開關,遵照AED機器的語音指示操作。

活動成果紀錄:

                

     

(二)熱痙攣:

1.保持冷靜,先使患童躺於安全不會滑下的床上或地面。採側臥,頭部同時側置,頭下墊個軟物,嘔吐時將嘔吐物排乾淨,以免呼吸道阻塞。

2.移走病人周圍堅硬可能傷及病人的物品。

3.測量體溫並先退燒。

4.觀察及記錄抽搐情形(部位、型態、時間等)及次數,提供醫師,以作為診斷及調整藥量的參考。

5.發作停止後,讓病人側身靜躺,使口水流出,在病人尚未完全清醒前,勿給予任何飲料或食物。

1.保持冷靜,先使患童躺於安全不會滑下的床上或地面。採側臥,頭部同時側置,頭下墊個軟物,嘔吐時將嘔吐物排乾淨,以免呼吸道阻塞。

2.移走病人周圍堅硬可能傷及病人的物品。

3.測量體溫並先退燒。

4.觀察及記錄抽搐情形(部位、型態、時間等)及次數,提供醫師,以作為診斷及調整藥量的參考。

5.發作停止後,讓病人側身靜躺,使口水流出,在病人尚未完全清醒前,勿給予任何飲料或食物。

 

(三):骨折

1.處理骨折前,先處理窒息、出血、及創傷情況。

2.如果對傷患沒有危險,應該就地處理患者。

3.將傷患移動,必須先固定受傷處。

4.千萬別把突出的骨骼推進去。

5.骨折固定後,抬高受傷部位,減少腫脹。

6.用冰袋敷在痛處,可限制與減少腫脹痛苦。

7.可將傷腳與未傷的腳綁在一起,受傷的手臂與軀體綁在一起。

8.預防休克。

9.即刻送醫。(送醫途中觀察患者的膚色、溫度、脈搏)

    

111學年度 第二學期 緊急傷病演練

活動內容:

1.了解事故傷害發生的原因,加強維護幼兒在校內活動之安全,避免事故傷害發生。

2.在疾病或事故傷害發生時,增強師生對偶發緊急事件應變能力,減輕事故傷害的程度或急症的病情。

3.透過演練使全體師生熟悉基本傷病的概念及救護知能。

4.能正確執行傷病發生時之處置流程及熟悉緊急通報方式。

(一)流鼻血:

1.讓患者安靜坐下,頭稍微向前傾,勿平躺或頭後仰,以防鼻血倒流而嗆到。

2.以拇指和食指直接壓住鼻翼5-10 分鐘。並鬆開衣領,以口呼吸,以保持呼吸通暢。

3.於額頭、鼻部冷敷。

4.給予安慰,使勿驚慌,以免血流量加大。

5.如十分鐘未止血;應速送醫。

6.需注意是否有外力撞擊情形,若幼兒哭鬧不止、嘔吐或意識不清,代表創傷可能還包括頭部的撞擊、甚至顱骨骨折,即使鼻血止住,仍應緊急送醫治療。

(二)中暑與熱衰竭:

  • 1.熱衰竭,是指在熱的環境下過久,持續的流汗,且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,造成全身性不舒服;
  •  
  •    中暑,則指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,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.5℃,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,有危及生命的狀況。

   

2.熱衰竭的症狀,主要有兩種狀況,一種是水分的大量流失,病患會覺得非常口渴;或一時飲用過量的水,而忽略「鈉」離子的補充。

體溫大多是正常,或者稍微上升一些;病患會有頭痛、疲倦、無力、躁動不安、定向力變差、噁心、嘔吐、蒼白、肌肉痙攣等現象。

  • 3.中暑的症狀,起初身體會覺得熱、皮膚乾躁發紅、心跳過快、呼吸過快、低血壓;情況繼續惡化時會發生熱的調節機能失效,
  •  
  • 身體體溫上升很高,無法流汗、頭痛、頭昏、噁心、嘔吐、視力障礙,多個器官衰竭、神智混亂、定向力變差、以及昏迷、抽筋。

 

4.熱衰竭與中暑處理方式

(1)在悶熱空間活動,或運動過量,應定時及不定時補充水分與鹽分,尤其是口渴時,即使正在進行運動或勞動,也應考慮立即停止。

(2)移動病患到陰涼的地方,除去身上過多的、有束縛的衣物,給予溫水擦拭或以風扇冷卻。

(3)病患若清醒,可以給予少許清涼的飲料。

(二)哈姆立克法:

人們可以幾天不吃飯,卻不能好幾秒不呼吸!當病人不幸噎到時,異物便有可能造成其呼吸道輕微或是嚴重的堵塞,使得病人呼吸困難,甚至造成死亡!

但這時若由目擊的我們及時施以急救,就有可能解除病人的生命危險!以下介紹碰到異物梗塞時的一般處理:


一、輕度異物哽塞:傷病患可能會有兩手掐住脖子、不斷咳嗽的徵候。


(一)立即詢問傷病患或家屬「病人噎到了嗎?」。


(二)鼓勵傷病患咳嗽,絕不要去干擾傷病患自發性的咳嗽和出力的呼吸。


二、重度異物哽塞(傷病患清醒):


傷病患咳嗽聲音逐漸微弱或沒有咳嗽、呼吸更加困難或不能呼吸、吸氣時有高頻率的雜音、發紺、不能說話或全身軟弱,可能會有兩手掐住脖子的徵候。


(一)立即詢問傷病患或家屬:「傷病患噎到了嗎?」。


(二)若傷病患點頭表示或無法發出聲音時,應立即在傷病患後面使雙腳成弓箭步, 前腳膝蓋置於傷病患胯下,上半身靠近或貼緊傷病患背部以穩住傷病患。


(三)一手握拳(大拇指與食指形成之拳眼面向肚子)放於上腹部正中線,位置於肚臍上緣,另一手抱住放好之拳頭,若無法實施腹部推擠應考慮胸部按壓,例如:懷孕後期或肥胖者。


(四)雙手用力向傷病患的後上方快速瞬間重複推擠,且隨時留意是否有異物吐出,直到傷病患意識喪失或異物被排除為止。

          

111學年度 第一學期 緊急傷病演練

活動內容:

1.了解事故傷害發生的原因,加強維護幼兒在校內活動之安全,避免事故傷害發生。

2.在疾病或事故傷害發生時,增強師生對偶發緊急事件應變能力,減輕事故傷害的程度或急症的病情。

3.透過演練使全體師生熟悉基本傷病的概念及救護知能。

4.能正確執行傷病發生時之處置流程及熟悉緊急通報方式。

(一)流鼻血:

1.讓患者安靜坐下,頭稍微向前傾,勿平躺或頭後仰,以防鼻血倒流而嗆到。

2.以拇指和食指直接壓住鼻翼5-10 分鐘。並鬆開衣領,以口呼吸,以保持呼吸通暢。

3.於額頭、鼻部冷敷。

4.給予安慰,使勿驚慌,以免血流量加大。

5.如十分鐘未止血;應速送醫。

6.需注意是否有外力撞擊情形,若幼兒哭鬧不止、嘔吐或意識不清,代表創傷可能還包括頭部的撞擊、甚至顱骨骨折,即使鼻血止住,仍應緊急送醫治療。

(二)運動傷害與扭傷:

1.休息(Rest)-應立即停止受傷部位活動。

2.冰敷(Icing)-受傷後 48 小時內應進行冰敷。

3.加壓(Compression)-以彈性繃帶包紮固定 (自肢體末端往近端採螺旋 狀包紮)不可太鬆或太緊,太鬆無效易脫落,太緊肢體末端會腫麻,妨害血液循環。

4.抬高(Elevation)-患部抬高(高於心臟),以促進血液回流,避免腫脹。

(三)燙傷:

1.沖:於傷口上方使用流動水冷水沖洗 15~30 分鐘,沖水時要預防失溫。

2.脫:於水中緩慢除去衣服,如異物緊黏皮膚上,須等衣物泡軟後慢慢移除。

3.泡:於冷水中持續浸泡30分。

4.蓋:覆蓋乾淨布巾,不塗抹任何東西。

5.送:送醫治療。

(四)發燒:

發燒標準:

腋溫:37以上、額溫:37.5以上、耳溫:38℃以上。

1.37.5℃以上,應多喝水、休息。

2.38℃以上即給予冰枕使用,多喝開水,通知家長送醫。

3.39℃以上或生命徵象異常,應立即送醫急診並通知家長。

4.一般處理:

(1)補充水分如白開水、予稀釋 1:1的運動飲料,尤其有嘔吐、腹瀉時。

(2)適度減少蓋被及衣服,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合宜的室溫。

(3)視狀況給予冰枕或溫水拭浴。

(4)臥床休息以減少體力消耗。

(五)嘔吐:

1.嘔吐時採身體向前傾或臥床時採側臥的姿勢,以免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,嘔吐厲害時,嘔吐物可能從鼻腔噴出,得立即將鼻腔中的異物清除。

2.為減輕嘔吐之不適,以鹽水漱口,換衣服,去除嘔吐味道。

3.了解嘔吐的原因及性質。

4.觀察嘔吐物的形態及內容物:如嘔吐是否為噴射狀,嘔吐物是否含食物或膽汁或血塊或痰,是進食前還是進 食後吐,或是不吃也會吐。

5.嘔吐時有無其他症狀:如發燒、畏寒、咳嗽流鼻水、肚子脹或痛、腹瀉、頭痛、抽筋、或意識不清等。

6.剛吐完的時候,最好能夠先「禁食」一段時間,以「少量多餐」的方式進食清淡的食物,牛奶和豆漿宜暫停食用。

7.應儘速就醫的情況

 (1)嚴重嘔吐,持續嘔吐超過 4~6 個小時,尤其是不吃也會吐。

 (2)嘔吐物帶血、咖啡渣或綠色膽汁的物質。

 (3)嘔吐併發嚴重腹痛或腹瀉。

 (4)嘔吐併發頭痛、抽筋或意識不清;近期有頭部受傷病史。

 (5)噴射狀的嘔吐。

 (6)持續發燒不退。

 

(六)心肺復甦術:

1.叫-呼叫病人、拍打雙肩,評估意識,確認反應及呼吸。

2.叫-求救:高舉雙手呼救,請他人打119與拿AED(小於8歲先急救再求救)。
3.C-胸部按壓位置:胸骨柄下半段、兩乳頭中間,單手掌跟或雙手交叉相扣,下壓胸廓1/3至1/2(約5公分),按壓速度100-120下/分鐘,至少做五個循環2分鐘。
4.D-打「開」AED的電源開關,遵照AED機器的語音指示操作。

活動成果紀錄:

110學年度 第二學期 緊急傷病演練

活動內容:

1.了解事故傷害發生的原因,加強維護幼兒在校內活動之安全,避免事故傷害發生。

2.在疾病或事故傷害發生時,增強師生對偶發緊急事件應變能力,減輕事故傷害的程度或急症的病情。

3.透過演練使全體師生熟悉基本傷病的概念及救護知能。

4.能正確執行傷病發生時之處置流程及熟悉緊急通報方式。

(一)流鼻血:

1.讓患者安靜坐下,頭稍微向前傾,勿平躺或頭後仰,以防鼻血倒流而嗆到。

2.以拇指和食指直接壓住鼻翼5-10 分鐘。並鬆開衣領,以口呼吸,以保持呼吸通暢。

3.於額頭、鼻部冷敷。

4.給予安慰,使勿驚慌,以免血流量加大。

5.如十分鐘未止血;應速送醫。

6.需注意是否有外力撞擊情形,若幼兒哭鬧不止、嘔吐或意識不清,代表創傷可能還包括頭部的撞擊、甚至顱骨骨折,即使鼻血止住,仍應緊急送醫治療。

(二)運動傷害與扭傷:

1.休息(Rest)-應立即停止受傷部位活動。

2.冰敷(Icing)-受傷後 48 小時內應進行冰敷。

3.加壓(Compression)-以彈性繃帶包紮固定 (自肢體末端往近端採螺旋 狀包紮)不可太鬆或太緊,太鬆無效易脫落,太緊肢體末端會腫麻,妨害血液循環。

4.抬高(Elevation)-患部抬高(高於心臟),以促進血液回流,避免腫脹。

(三)燙傷:

1.沖:於傷口上方使用流動水冷水沖洗 15~30 分鐘,沖水時要預防失溫。

2.脫:於水中緩慢除去衣服,如異物緊黏皮膚上,須等衣物泡軟後慢慢移除。

3.泡:於冷水中持續浸泡30分。

4.蓋:覆蓋乾淨布巾,不塗抹任何東西。

5.送:送醫治療。

(四)發燒:

發燒標準:

腋溫:37以上、額溫:37.5以上、耳溫:38℃以上。

1.37.5℃以上,應多喝水、休息。

2.38℃以上即給予冰枕使用,多喝開水,通知家長送醫。

3.39℃以上或生命徵象異常,應立即送醫急診並通知家長。

4.一般處理:

(1)補充水分如白開水、予稀釋 1:1的運動飲料,尤其有嘔吐、腹瀉時。

(2)適度減少蓋被及衣服,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合宜的室溫。

(3)視狀況給予冰枕或溫水拭浴。

(4)臥床休息以減少體力消耗。

(五)嘔吐:

1.嘔吐時採身體向前傾或臥床時採側臥的姿勢,以免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,嘔吐厲害時,嘔吐物可能從鼻腔噴出,得立即將鼻腔中的異物清除。

2.為減輕嘔吐之不適,以鹽水漱口,換衣服,去除嘔吐味道。

3.了解嘔吐的原因及性質。

4.觀察嘔吐物的形態及內容物:如嘔吐是否為噴射狀,嘔吐物是否含食物或膽汁或血塊或痰,是進食前還是進 食後吐,或是不吃也會吐。

5.嘔吐時有無其他症狀:如發燒、畏寒、咳嗽流鼻水、肚子脹或痛、腹瀉、頭痛、抽筋、或意識不清等。

6.剛吐完的時候,最好能夠先「禁食」一段時間,以「少量多餐」的方式進食清淡的食物,牛奶和豆漿宜暫停食用。

7.應儘速就醫的情況

 (1)嚴重嘔吐,持續嘔吐超過 4~6 個小時,尤其是不吃也會吐。

 (2)嘔吐物帶血、咖啡渣或綠色膽汁的物質。

 (3)嘔吐併發嚴重腹痛或腹瀉。

 (4)嘔吐併發頭痛、抽筋或意識不清;近期有頭部受傷病史。

 (5)噴射狀的嘔吐。

 (6)持續發燒不退。

(六)腹痛:

1.了解疼痛狀況:

(1)什麼情形會引起腹痛? 什麼狀況又會緩解?

(2)痛的方式如何? 持續痛或絞痛?

(3)痛的位置如何?

(4)痛的程度如何?

(5)腹痛發作的時間如何?何時開始?持續多久?

(6)是否有其他的症狀?如噁心、嘔吐、排便習慣改變、小便是否順暢疼等。

(7)過去的病史?是否開過刀?及用藥情形?

2.胃痛-休息、喝溫開水,如無改善,通知家長送醫診治。

3.脹氣-應確認脹氣原因,如為排便障礙時,可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腹部助排氣。

4.外力引起-應留置觀察有無內出血徵象(如:臉色蒼白、血尿、頭暈或噁心) 。

5.不明原因腹痛-應送醫診治並通知家長。

(七)心肺復甦術:

1.叫-呼叫病人、拍打雙肩,評估意識,確認反應及呼吸。

2.叫-求救:高舉雙手呼救,請他人打119與拿AED(小於8歲先急救再求救)。
3.C-胸部按壓位置:胸骨柄下半段、兩乳頭中間,單手掌跟或雙手交叉相扣,下壓胸廓1/3至1/2(約5公分),按壓速度100-120下/分鐘,至少做五個循環2分鐘。
4.D-打「開」AED的電源開關,遵照AED機器的語音指示操作。

活動成果紀錄:

110學年度 第一學期 緊急傷病演練

活動內容:

1.了解事故傷害發生的原因,加強維護幼兒在校內活動之安全,避免事故傷害發生。

2.在疾病或事故傷害發生時,增強師生對偶發緊急事件應變能力,減輕事故傷害的程度或急症的病情。

3.透過演練使全體師生熟悉基本傷病的概念及救護知能。

4.能正確執行傷病發生時之處置流程及熟悉緊急通報方式。

(一)流鼻血:

1.讓患者安靜坐下,頭稍微向前傾,勿平躺或頭後仰,以防鼻血倒流而嗆到。

2.以拇指和食指直接壓住鼻翼5-10 分鐘。並鬆開衣領,以口呼吸,以保持呼吸通暢。

3.於額頭、鼻部冷敷。

4.給予安慰,使勿驚慌,以免血流量加大。

5.如十分鐘未止血;應速送醫。

6.需注意是否有外力撞擊情形,若幼兒哭鬧不止、嘔吐或意識不清,代表創傷可能還包括頭部的撞擊、甚至顱骨骨折,即使鼻血止住,仍應緊急送醫治療。

(二)運動傷害與扭傷:

1.休息(Rest)-應立即停止受傷部位活動。

2.冰敷(Icing)-受傷後 48 小時內應進行冰敷。

3.加壓(Compression)-以彈性繃帶包紮固定 (自肢體末端往近端採螺旋 狀包紮)不可太鬆或太緊,太鬆無效易脫落,太緊肢體末端會腫麻,妨害血液循環。

4.抬高(Elevation)-患部抬高(高於心臟),以促進血液回流,避免腫脹。

(三)燙傷:

1.沖:於傷口上方使用流動水冷水沖洗 15~30 分鐘,沖水時要預防失溫。

2.脫:於水中緩慢除去衣服,如異物緊黏皮膚上,須等衣物泡軟後慢慢移除。

3.泡:於冷水中持續浸泡30分。

4.蓋:覆蓋乾淨布巾,不塗抹任何東西。

5.送:送醫治療。

(四)發燒:

發燒標準:

腋溫:37以上、額溫:37.5以上、耳溫:38℃以上。

1.37.5℃以上,應多喝水、休息。

2.38℃以上即給予冰枕使用,多喝開水,通知家長送醫。

3.39℃以上或生命徵象異常,應立即送醫急診並通知家長。

4.一般處理:

(1)補充水分如白開水、予稀釋 1:1的運動飲料,尤其有嘔吐、腹瀉時。

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