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孩子一生的禮物-不是成績是態度
撰文 / 葛惠博士 編輯 / 史瑞克 圖片 / Canva
曾經有一位家長因焦慮孩子未來學習會跟不上,希望我們幼兒園多一些讀寫算的課程。他說:「孩子的確在幼兒園很快樂,但快樂的學習能保證將來上小學成績可以前三名嗎?」這是真實的對話,不知你會有什麼想法?
一、在幼兒園快樂學習及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外,更重要的是喜歡學習的態度
雖然快樂學習不能保證成績一定前三名,但可以保證的是孩子碰到困難的學習時不會放棄,而且會越挫越勇。學習是一條從一出生老都在走的路。從喜歡學(0~8歲),快樂讀(8~12歲),自己學(12歲~)如能養成學習的好態度,就不用擔心孩子停止學習,成績自然不會差。除非孩子有特殊的才能,需用不同的方法學習,但態度對了一樣可以成材,台灣之光吳寶春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二、孩子會有好的學習態度-父母的正向鼓勵好重要
你是一位喜歡學習的父母嗎?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提到孩子是你的鏡子,所以喜歡學習的父母,孩子更容易有好的學習態度。當然學習態度的養成在每個階段均需父母不同的幫助,雖然每位父母選擇讓孩子走的學習路徑不同,但不變的是,只要太早給太多,孩子的心態就會出現被動,不喜歡、不知為何而學,只是被父母用自己的想法牽著走,通常在國高中就褪去對學習的熱忱,真正上了大學,也對學習沒有熱忱,反而影響孩子的一生。
期待父母可以理解,孩子天生就喜歡學習,所以我們大人一起提供:
一、安全,健康,快樂的成長環境,尤其在0~6歲,正常化能讓孩子有多視角的學習,別急著超前學小學的範圍,基礎打好了,孩子在小學才能快樂讀書。
二、陪伴孩子共讀,養成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時光,不僅養成孩子學習的態度,也能從共讀中了解孩子,調整腳步。
三、不要為明日憂慮,孩子未來的世界真是父母無法預測的,但只要孩子對自己是有自信的,且父母願意在孩子挫折時陪伴,相信孩子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。
幫助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,你是孩子溫暖的陪伴者,才能讓孩子在人生難關中有突破的助力。
親子互動就像照鏡子
撰文 / 葛惠博士 編輯 / 史瑞克 圖片 / Canva
一、你是想全面掌控的父母嗎?
二、你是只要為孩子好都能自我犧牲的父母嗎?
三、你是不相信孩子的父母嗎?
照鏡子記得先對自己笑一笑
一、讓自己找回自己的心理需求感:
二、當父母覺察自己的自我犧牲是因自己覺得當父母沒價值:
三、相信才能看見,看見才能實現:
教養孩子沒有對錯,但照照鏡子時記得先對自己笑一笑,孩子是鏡中的你,自然會感受到父母的愛,一起用笑容迎接每一天。
教養知易行難
現代父母,只要碰到教養問題就上網找「G老師」馬上就會有答案。但有了答案就能馬上解決自己當父母所面臨的困境嗎?當然不可能。每個孩子不同,網上父母的建議也只能參考,而非能完全套用。當父母是一困難的任務(尤其當孩子在幼年時),其困境來自於以下幾點:
一、體力、心力均長期處於疲憊
孩子在幼年時期的父母都有長期睡眠不足問題,因此就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及沒辦法做好的選擇。情緒本身就是相互影響,孩子也會有相對的情緒,也就會反應出易怒的情緒。其實運用社群,看到其他父母都有同樣的跌撞,心情會比較能平撫,不會覺得自己很糟糕。
二、原生家庭的教養,造成無形壓力
當父母後,也許會用自己童年的經驗去看待如何與孩子互動,但如果小時互動不足,也會造成自己和孩子的互動不知如何會好。當然,也有人決定不用自己父母的教養模式,但又不知如何是好時,就不自覺讓自己更有壓力,讓自己在教養上出現無跡可循,搖擺不定的困擾。新手父母可以先有一參考榜
三、心中完美小孩破滅-真的有磨娘的寶寶
父母在有寶寶時心中都會有很多完美嬰幼兒的樣貌,加上在影視或圖片上看到的都是孩子可愛的一面。當然有孩子真的和父母很合拍,但真的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,事實上沒有天生合拍好帶的孩子,而是需從孩子出發了解他的性格及氣質。有些孩子父母帶起來真的很辛苦,是因孩子特別敏感,特別堅持,反應特別大……,所以學習放下心中完美小孩的形象,面對幼兒真實樣貌,學習合宜的教養觀就能慢慢接納孩子。
四、現代父母不會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
養育孩子是場馬拉松,在準備跑馬拉松的過程都需做好準備,但養育孩子的過程,父母的身體卻沒有好好做預備,當孩子出生後,更是疲累不堪,壓力爆表……,又想用最高的標準在要求自己成為好父母,心中的挫折,沮喪也容易造成在教養上的矛盾。
五、養兒育女支持體系缺乏,沒有實質的後援
雖然現在政府推了許多的政策協助父母養小孩,但在真正養兒育女中,支持體系的建立仍需有人指引,才能讓新手父母在每一階段得到支持幫助,否則雖有社群但卻不一定能有合宜的建議,甚至有些父母的建議,是個人的情緒發洩,反讓父母更焦慮。
如何讓自己在養育孩子的路上,知行合一?
信-相信自己是可以的,也相信孩子透過引導能越來越好。很多的教養訊息,資料都是參考,父母的確要有正確的教養觀,就是愛與榜樣,溫和的堅定…….
望-永遠帶著盼望,不論你的孩子是否讓你懷疑人生,但仍要對孩子有盼望,也要給予祝福。記得放下心中的完美,依孩子的樣貌給予支持鼓勵,孩子也才會對自己有盼望,願意為自己努力。
愛-要管理和教育。父母愛的太多,可能造成控制、溺愛、過度保護,讓孩子失去學習挫折的機會。過度的讚美孩子也會讓孩子失去自我,盲目地想要得到更多而失去自己,反而失去自尊。愛是要有界線,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中,但非用大人的方式設定界線,並以懲罰……等來看待孩子的越界行為,如此的愛變成「親子之礙」。隨著孩子年齡增長,可以用發問,討論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相互尊重和解決問題的技巧,這也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功課。
教養知行合一是隨著孩子成長,不斷地更新自己教養資料庫,並練習合宜年齡的方式陪伴孩子,你必發現自己成為越來越輕省的父母。
三之三35年永續信念
共存•共好•共贏
兩岸三之三集團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 吳文宗
2023年是三之三創業第35年,基金會也成立了7年,無論營利或非營利事業,我們深知掌握大環境的情勢並改變或調整,才能永續經營與發展,進而達到共存、共好與共贏。
用心經營讓共好成真
這三年疫情反反覆覆,改變了世界的樣貌。疫後的新未來,我們體悟到應從追求卓越到尋求永續,也從互相競爭到冀求共存、共好。因此我們暫停及整併營利性事業,轉而全心投入非營利公益事業。
在2022年,我們新承辦5家非營利幼兒園,10家教保中心及1家親子舘,至目前累積44家非營業單位,除了更用心經營外,也與原來的營利性事業共存,提供更多幼教人的服務機會共創共好,進而讓政府、家長及我們共創共贏。
親師生共創幸福人生
永續共好是無價的,我們除了持續播種讓世界變美麗的種子外,並落實讓「愛」成就孩子的一生,首要善待每一個孩子,不放棄任何孩子,並發現孩子生命的亮點;其次培養孩子成為懂愛、會愛及傳愛的好大人,最後協助孩子與他人合作,了解一起「共好」才能邁向幸福的人生。
我們尊重每位老師,也培養每位老師成為有「愛」又專業的名師,並提醒彼此要眼界高一點,肚量大一點,用心攜手合作,互相幫助,唯有這種「共好」的態度,才能建立高效團隊,提供家長及孩子相對優質的服務。我們也同理接納每一位家長,要求團隊成員對家長理解多一點,態度好一點,才能做好家園共育共好。
永續發展三之三教育
新的一年,期許做好「孩子間、老師間及親師間共好」,這樣一定會讓孩子受益、家長滿意、政府及專家如意,我們也才能永續發展有趣、有愛有夢的生命教育事業。
孩子成功的關鍵能力-情商中的挫折復原力
養兒育女中一定有好的經驗,也有失敗的經驗。看到成功、好的經驗時,我們可以得到啟發,同時也可以從失敗的經驗提醒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。70年代前的父母可能認為把孩子養育成人,最成功的就是有好的職業,有高收入或地位,所以希望投資在孩子身上的都是和學業相關的。但新世代的父母已了解「能成功的大人絕大多數是情商高的人」,因此大家就希望孩子天天都快樂。但讓孩子情商高並非只是形塑快樂的環境,而是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練習從挫折中學習調節,復原及面對。
孩子小的時候,在父母過度保護的狀態下往往造成他無法面對困難而選擇退縮,且父母也很樂意為孩子承擔,因此形成所謂的「媽寶」、「啃老」……
挫折復原力是成長中必要學的能力,我們稱為「AQ」,它是面對挫折自我堅持與調適的能力,例如:和孩子下棋,許多父母擔心孩子會因為輸了就哭泣、不玩了,就選擇讓孩子每次都贏,所以孩子就沒有輸的挫折感受,當他年齡稍長和別人玩而「輸」的時候,可能就會讓孩子從此不再嘗試而選擇放棄。
復原力的經驗轉化是需要累積的,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有挫折的經驗。嬰兒時期,想喝奶而喝不到時、想要玩而得不到時、搶玩具搶不到、比賽輸了……這些在生活中面臨的挫折,父母是可以為孩子準備好環境,帶領孩子從挫折經驗轉化成有心理韌性。
l 正向人生觀的環境:當孩子有挫折時,可以先同理情緒,如:「你一定很餓了,再等一下馬上就可以享受午餐了。」,「這次你真的很努力練習,輸了一定很難過……。」如此孩子可以把情緒調節好,也控制了衝動。
l 從失敗中找意義的環境:每一次的挫折,帶著孩子用「健康的想法」去分析,如:跌倒了,下次提醒自己慢慢走而非打地板給孩子看。
l 榜樣學習的環境:給予孩子具體明確的目標,相信孩子的努力一定有效能,而父母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也做好情緒調節及承擔挫折,孩子自然得到好榜樣。當孩子在面對失敗恐懼時能有同理心,先降低孩子的焦慮,協助彈性思考,自然能累積復原力經驗。
大腦是喜歡學習的,所以在轉化挫折復原經驗時,在生活中可以具體的幫助:
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