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3學年第二學期 1140529
幸福廚房~包粽子
五月五,過端午, 划龍舟,敲鑼鼓。
一二三四五, 你包粽子,我跳舞。
做香包、掛艾草, 正午立蛋,好運來。
六七八九十, 我們一起慶端午。
需要的材料有:粽葉、粽繩、糯米飯、香菇、肉餡、蝦米等...(依個人所好增添)
113學年第二學期 1140402
幸福廚房~潤餅
需要的材料有:蛋、肉絲、高麗菜、豆干、花生粉、芝麻、豆芽菜、餅皮(依個人所好增添)
113學年第二學期 1140310
幸福廚房~大阪燒
需要的材料有:高麗菜(半顆)、紅蘿蔔、雞蛋(一盒)、玉米罐頭、低筋麵粉1000g、大阪燒醬、美乃滋200g
113學年第二學期 1140217
幸福廚房~搖元宵
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新年烹製食用,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,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。
需要的材料有:糯米粉、紅豆泥、紅豆湯(依個人喜好增添)
113學年第一學期 1140117
幸福廚房~歡喜來團圓
一早孩子興奮不已分享帶了什麼火鍋食材,在活動中,老師也帶入數數及認識蔬菜食物、更重要是訓練孩子手眼協調,今天是雙十好日子,大家圍爐吃火鍋,象徵過年闔家團圓,孩子也比平常多吃了好幾碗呢!
113學年第一學期 1131220
幸福廚房~冬至圓(湯圓)
需要的材料有:糯米粉、溫水 (依個人喜好調整量)
113學年第一學期 1131127
幸福廚房~茶凍
需要的材料有:麥茶包(一大包)、煉乳(2罐)、吉利丁粉(2盒)、鮮乳家庭號(1瓶)
113學年第一學期 1131030
幸福廚房~香蕉藍莓吐司
需要的材料有:香蕉、藍莓果醬、吐司(依個人喜好添加)
113學年第一學期 1130916
幸福廚房~冰皮月餅
需要的材料有:鳳片粉250g、熟玉米粉60g、糖粉45g、紅豆餡400g、無鹽奶油30g、飲用水400g
112學年第二學期 113.06.06
幸福廚房-端午節(包粽子)
粽子香,香廚房。艾葉香,香滿堂。
桃枝插在大門上,出門一望麥兒黃。
這兒端陽,那兒端陽,處處端陽處處祥。
包粽子需要的材料有:
•粽葉
•糯米
•包粽餡料(依個人喜好)
112學年第二學期 113.05.10
幸福廚房-母親節(愛心餅乾)
母親節的概念起源於古希臘,這天希臘人們會像希臘眾神之母「赫拉」(或譯:希拉)女神致敬。這項傳統流傳進了17世紀英國,不過意義改變,教會改為在母親節表達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敬。
母親節在美國成為法定節日,源自美國一名名為安娜.賈維斯(Anna Jarvis)的女子。她的媽媽在1905年5月9日去世,那天剛好是5月第二個星期日。而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,安娜看見許多陣亡將士的母親與妻子孤苦無依,深感淒涼,因此不僅是為了紀念母親,同時也希望世人能正視「母親」對家庭、對每人的貢獻,安娜四處呼籲、寫信倡議,盼能設立一個法定節日感謝母親們的付出。
安娜在母親死後,將她的一生貢獻在爭取母親節合法化上。1907年,安娜在母親過世兩周年的日子,於教堂禮拜上發起一場紀念母親的活動,同時成為第一次母親節合法化運動。次年,安娜同樣在5月第二個周日舉辦更大規模的活動。後來不僅安娜所待的城市,其它州也逐漸受到影響,開始舉辦母親節相關活動。
終於在安娜努力下,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將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的議案;時任總統的湯瑪斯.伍德羅.威爾遜(Thomas Woodrow Wilson)也在1914年發表官方聲明,正式宣布母親節為美國合法國定節日。該決議影響悠遠,各國家慶祝母親節的日期不盡相同,但一年中需要有一天慶祝並感恩母親辛勞,已然成為世界共識。
五月裡開滿了康乃馨花
第二個星期天送給媽媽
康乃馨 康乃馨 康乃馨花
第二個星期天送給媽媽
愛心餅乾需準備的材料:低筋麵粉.無鹽奶油.蛋.糖粉.攪拌器.愛心模型
愛心餅乾的作法:
1.將糖粉加入奶油中攪拌均勻
2.加入蛋黃繼續攪拌均勻
3.分3次放入麵粉, 一樣攪拌均勻~
4.將麵糰桿平用模具壓出愛心圖案,再放入烤箱,150度烤20分鐘
5.愛心餅乾就完成囉~~~
112學年第二學期 113.04.03
幸福廚房-清明節(潤餅)
清明節吃潤餅的習俗源於古代的「寒食節」,官方規定百姓要禁火、禁炊、吃冷食,後來傳說都是用以紀念介之推。介子推是一位清廉忠貞的官吏,晉文公為紀念他,變訂清明節的前兩天嚴禁使用火,因此這幾天只能吃冷粥冷食也就是「寒食」。潤餅之所以吃來相較爽快無負擔,來自於包進的餡料並非剛起鍋的高溫熱燙,而這相傳是源自晉文公時代,為了紀念功臣介之推因火之死,而禁止百姓開火炊食的「寒食節」而來.
包潤餅需準備材料:潤餅皮.香菜.糖粉.蛋絲.花生粉
把喜歡的材料依序包進潤餅皮,好吃的潤餅就完成囉~
112學年第二學期 113.03.21
幸福廚房-有趣的表情吐司
表情吐司需要準備的材料:吐司.海苔.各式果乾。
從主題課程-符號,孩子們藉由在生活中看到的各式各樣符號的經驗,課程中有和孩子講到一本書"千變萬化的臉",孩子們觀察到每個人的臉形有不同,也發現到每張臉可以觀察到每個人的